「家」的概念,因旅行而改變
旅人最怕哪一條問題?沒錯,就是「你來自哪裡」。這似乎是個問到爛的問題,非也非也。這短短五個字的問題足以打亂旅人內心小宇宙。他們認真思考答案,或者會開始為自己的身分感到迷惘,不知道自己屬於哪裡,在乎甚麼,甚至問自己到底是誰。
幸好,一些旅人很快就從這段自我聯想的迷惘錯亂小插曲回復過來。我曾在四個國家生活過,旅行過23個國家,我明白這種感受,也撐過來了。下面有五個貼士幫你應對文化錯亂帶來的困惑,讓你自新定義家的概念。
家↔親友
「家,就是出生地。」隨便問身邊每一個人,應該會聽到這個答案。想深一層,你就會發現,出生地通常就是有親友的地方。問題來了,究竟「家」是出生地還是有親友的地方?我覺得是後者。
我有四個家,最近打算組織第五個。土耳其、黎巴嫩、西班牙、埃及、瑞士⋯⋯旅行的力量非常強烈,短時間之內就能讓人與人之間建立感情。無論我走到哪裡,逗留多長時間,我一定會尋找精神食糧,即是能夠支持我和幫助我的人,這就是親友—是我在世界每個角落的家。
家↔舒適圈
「家,就是做甚麼都很容易的地方。」你熟悉身邊的街道、街區、市區、藥劑師、收銀員、語言⋯⋯甚麼都很容易。還是,一切都太容易呢?
人人都知道,有旅行癮的人頗自討苦吃。為甚麼呢?可能困難提醒自己真真正正活著。在土耳其伊士麥,我花了大約一個月才弄懂從家裡去學校的路線,十分鐘的步行路線用了一個月才弄懂。沒有人喜歡遲到,被人用外語罵,但是迷走時有說不出的魔力,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,那個地方就開始有家的感覺。
家↔新鮮感
「家,就是有新鮮感地方。」曾經有段時間,我從外國回巴塞隆拿就覺得渾身不自在,主要原因是悶,不能再去體驗新事物。回到家裡,一切都太熟悉。
直到之前從土耳其留學回家,我決定跟朋友為生活增加趣味。我們用探索外國的心情回家過生活,不時約出來發掘新街道,嘗試新活動、新餐廳。這樣做,我明白到既然有新鮮感的地方就是我的家,那麼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我的家,即使是我長大的城市也不例外。
家↔物質
「家,就是有我重要物品的地方。」小時候,我夢想住在一家大宅,四周有草坪和噴水池,可能我讀得太多Jane Austen的書。而現在,我帶著我的行李箱到處生活,開心得不得了。
旅行教懂我,家並不代表重要物品的所在地,家也不一定要有重要物品才是家。到處都可以是家,即使身處異地也可感受它。對我來說,家,只要感受就存在,不一定要實際擁有才存在。
家↔做自己
「家,就是可以做自己的地方。」這說法對錯參半。在外國的時候,曾否覺得自己好像變了另一個人?可能更大膽,更自在?會的話一點也不奇怪,我經常都有這種感覺。因為新環境、新文化、新語言會帶出不同想法和行為。
我曾經以為巴塞隆拿是唯一讓我可以做自己的地方,現在我知道,每個新地方都有機會讓我重塑自己,旅行讓我發現自己許多新面向。
家就在這
「Pat,我有點亂,你來自哪裡?」這問題留給你回答吧。我明白到,要真正感受一個地方,就是去欣然接受它。對我來說,家就是我當下身處的地方。
期待在新城市找到「家」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