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該Gap Year嗎?不是迷路,是探索
/)
應該 Gap Year 嗎?不是迷路,是探索人生的起點
“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.”
——Neale Donald Walsch(尼爾·唐納·沃許)
從高中畢業,準備邁入大學,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。
這不只是換個學校這麼簡單,而是一段你對未來會有深遠影響的選擇。
但現實是:並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,立刻選擇「要唸什麼科系、走什麼職涯」。
有時候,你選了科系卻不喜歡;進了學校卻找不到熱情;甚至整個人都還沒準備好面對大學或未來的社會。
這就是為什麼,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在高中畢業與大學之間,甚至大學畢業與職場之間,暫停一下,去進行一段Gap Year(空檔年)。
Gap Year 是什麼?空檔,還是開場?
Gap Year(空檔年)指的是暫時從學業或正規學程中抽離的一段時間,可以是幾個月、半年,也可以是一整年。這段時間,你可以選擇:
工作、實習
到國外旅遊
參加志工計畫
上線上課程學技能
或者以上全部混搭都可以!
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段用來探索自我、累積經驗、充電思考、重拾方向的時期,而不是「浪費人生」。
Gap Year 不一定非得一整年,時間彈性,重點在於你「怎麼使用這段時間」,不是長短。
例如:你可以結合自己一直很想嘗試的旅行,搭配實習或語言學習計畫,這樣玩得開心,也收穫滿滿。
為什麼 Gap Year 值得你考慮?
因為好處真的很多,比你想像的還實際。
幫你更有競爭力
許多國外大學甚至鼓勵學生先進行 Gap Year,因為這段時間累積的經歷,會讓你在人生履歷表上更亮眼。它會讓你在申請大學、研究所,甚至未來求職時,成為「那個有故事的人」。
更了解自己,更能做出對的選擇
進入大學前如果不夠了解自己,很可能選了錯的科系,花了好幾年才後悔。而如果你能先透過 Gap Year 去實習、接觸職場、參與志工或探索其他領域,你會:
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
更能聚焦你真正感興趣的學習領域
更有方向感,而不是盲目跟著升學潮流走
這能幫助你節省金錢、時間,甚至人生的繞路。
「我到底喜歡什麼?」不是靠想,是靠做出來的
你還記得小時候想當什麼嗎?老師、太空人、廚師還是遊戲設計師?那時候的夢想,也許現在聽起來很天真,但不代表沒有價值。
真正的問題是:我們從來沒有好好去「嘗試」那些夢想。
Gap Year 讓你有時間「動手去做」,而不是只在腦中幻想。例如:
想讀商學院?不如先去企業實習看看是不是真喜歡商業世界
對設計有興趣?可以先接接設計案、上課、參加工作坊體驗看看
小時候曾想當廚師?現在可以去實習、當志工,看看自己是否還有熱情
而事實上,有實習經驗的大學生,在畢業前就拿到工作機會的比例達58%,遠高於沒實習經驗的30%。
這不只是人生方向的確認,更是職場競爭力的加值。
「旅行」≠ 浪費,反而讓你變得更成熟
很多人對Gap Year有個誤解:「是不是就是去玩?是不是很不務正業?」
其實不然。旅行本身就具備高度學習與成長的價值,尤其當你跳脫自己原本的文化與舒適圈時。
你會學會獨立
你會認識各種文化與價值觀
你會開始看事情更有同理心、更多元角度
你會學著自己做選擇,自己承擔後果
這樣的成長,不但會讓你在學業上更有想法,也會讓你在職場上更具備跨文化溝通、適應力與團隊合作能力。
而且根據調查,有高達91%的企業主認為「具備國際經驗的求職者」更有優勢,73%的HR則明確表示「有建設性Gap Year經驗」的候選人,是加分的!
志工不是只是幫助別人,更是找到自己的可能性
如果你選擇把Gap Year的一部分拿來做志工,那你會意外發現,這不只是回饋社會,更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機會。
舉例來說:
你參與一場募款活動,就會練到企劃、預算、時間管理與執行力
去非洲學校幫忙畫壁畫,可能會開啟你對教育、藝術、國際發展的興趣
在社區服務中與陌生人互動,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更懂得傾聽、更能溝通
而且雇主超愛這種經歷:英國一項調查指出,有志工經歷的人在找工作時,73%的企業主會優先錄取;94%的志工則表示這經歷幫助他們找到工作、升遷或加薪。
Gap Year,是一場你送給自己的冒險
人生不用照課表走。你可以給自己一段空白,去試、去走、去撞牆,然後才知道什麼是你真正想走的路。也許你不一定會找到「答案」,但你會更認識「自己」。
所以,應該 Gap Year 嗎?
如果你願意勇敢地停下腳步,好好思考、好好生活,那你就已經在出發的路上。
“Life is either a daring adventure or nothing at all.”
——Helen Keller(海倫·凱勒)
你的人生,不是落後一年的起跑線,而是一次真正開始的冒險。